一、实验室概况
农业部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学校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8人、初级4人,引进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4人;已形成一支年龄、专业和职称层次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队伍。获国家级项目40多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表SCI论文120多篇、EI论文22篇。现有实验室总面积2800m2,拥有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0台/套。
实验室主任(实验站站长):谢君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储富祥
通讯地址:广州市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18号楼503
联系人:张爱萍
联系电话:020-85285596
传真:020-85285596
E-MAIL:aiping@scau.edu.cn
二、主要成效
(一)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
1.发展定位
本实验室针对我国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能源植物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能源植物种质创新、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质能源技术体系中生物质资源不足、转化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难题;通过条件能力建设,提升自身分析检测设备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加强科技问题的研究,促进行业科技创新,建设成为我国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的重要创新研究平台。
2.学科建设
本实验室围绕农业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能源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强化学科建设。在利用边际土地规模化种植多用途非粮能源植物,修复矿山及受污染土壤,培育新型生物质资源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以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利用生物化学和热化学转化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联产高值产品技术与装备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结合本实验室学科建设,通过资源整合还建立了广东省高校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市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二)产出贡献与效用影响
1.获奖成果(国家、省部级)
本实验室获得省部级奖3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共有2项,包括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第二单位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论文,标准、著作等知识产权
本实验室共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SCI 120篇、EI 22篇、中文核心期刊85篇;出版专著6本;获授权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获新品种10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
3.科企合作与技术培训
本实验室积极开展科企合作,近年来分别与广东华鼎新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茂源糖业有限公司、佛山正合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嘉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企合作关系,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开发,为企业提供了先进技术和工艺,转化年收益近亿元。此外,为菊叶薯蓣种植户、甘蔗种植户、农技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举办培训班15场次,培训人数500余人。
(三)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1.学术带头人
本实验室主任谢君教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推广种植能源与药用植物---菊叶薯蓣达5万亩,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示范工程,开发生物乙醇、薯蓣皂素、生物柴油等产品,产值达10亿元。本实验室陈晓阳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林业首批跨世纪学科与技术带头人”,并获“林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特聘教授”王清文,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持国家948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每年积极参加学科群会议,对实验室发展、学术方向把握、评价考核等提供了有效指导并发挥重要作用。
2.团队建设
本实验室拥有一支覆盖土壤学、环境科学、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等专业,以学科带头人、科技骨干、高水平管理人才为核心,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现有固定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正高职称19人。核心成员陈晓阳、谢君、蒋恩臣、王清文、曾曙才等实验室骨干分别在教育部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学术机构任职,他们在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代表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3.人才培养
本实验室制定了英才引进政策,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共8人,包括从东北林业大学引进“教育部特聘教授”王清文和从澳大利亚引进李骏教授。本实验室2011-2015年,累计培养人才161人,其中博士32人、硕士129人;为农技人员、甘蔗种植户、菊叶薯蓣种植户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15场次,培训人数500人。本实验室2011-2015年,承担国家项目43项,获经费4821.8万元;承担省部级项目51项,获经费2075万元。
(四)资源共享与运行状态
1.共享平台建设
本实验室承接农业部可再生能源学科群科研任务,利用边际土地规模化种植多用途非粮能源植物,修复矿山及受污染土壤,培育新型生物质资源,并利用生化转化和热化学转化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高值产品,建立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技术平台。根据依托单位的实际,制定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共建共享制度,建立了高效的数据、信息、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包括有能源植物种质资源评价、生物质转化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成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与平台,实现了新型农业生物质资源开发,及其高效转化和高值利用的产业化。
2.开放课题设置
本实验室2011-2015年,共设置开放课题12个,合计总经费59万元,内容涉及能源植物分子育种、农林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和高值利用等。开发课题主要资助与本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年轻科研人员。
3.运行状态
本实验室自启动建设以来,运行良好。根据学科群工作规则,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开展创新研究,每年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和实验室工作会议,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本实验室立足广东服务华南地区,现已成为我国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领域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集成示范推广为一体的重要创新基地。
(五)研发条件与制度文化
1.实验条件
本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达28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达3000万元,其中单台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0台/套,价值2000万元,能基本满足研究工作的需求。本实验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健全,与依托单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对接,仪器设备使用率高。
2.运行管理
本实验室以农业部对专业重点实验室的具体要求为目标,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和严格评估制等实验室内部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区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接受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业务指导,指导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和运行。依托单位优先支持本实验室工作,在条件、人员配备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进行考核,按要求报送年报。
3.科研环境建设
本实验室建立了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重大成果产出需求和科研道德规范要求的实验室创新文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及短期工作,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科研氛围。举办国内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外同行来实验室讲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受邀作报告。
三、“十三五”建设思路与建议
本实验室在“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将继续按照已制定的长远规划紧密围绕我国农业资源、能源、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瞄准国内外前沿,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学科群发展的需要,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学科建设和产业支撑,解决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针对生物质能源学科建设和华南地区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为能源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化成果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提出有价值的咨询建议;在能源植物种质创新、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及其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与本领域国际知名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显著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