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chrome、firefox、360极速模式或者IE9以上版本浏览器。
First slide

    

实践研学忆往昔,精神传承勇担当 ——我校师生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研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yl9193永利党委副书记陆永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正峰等一行师生13人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开展思政课实践研学,共同追忆华南教育先师门在抗战岁月中留下的历史印记。

 第一站来到了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栗源堡,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遗址,乐昌市博物馆副馆长白和琴详细地讲述丁颖院士在抗战时期驻扎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点滴往事,师生们一边听着,一边看着那陈旧的墙身、木窗、青石,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艰难岁月。


(师生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遗址前合影)


 接着一行人来到了武阳司村——中山大学法学院办学遗址所在地。走进《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白馆长介绍了馆内展示的资料,讲述了王亚南教授抗战时期翻译《资本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感人故事。在武阳司村期间,王亚南先生给自己的住所取了一个名号,称为“野马轩”。就在这简陋的居所中,先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白馆长介绍后,随行的老师紧接着补充分享,引导学生回顾在思政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加深对抗战历史的理解,进一步领悟抗战精神的真谛。


(白馆长在展厅内给师生们讲解)

 

(王亚南先生住所“野马轩”)

(师生一行人在陈列馆前合影)


随后一行人驱车来到三星坪,即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遗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强调:“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迁址办学的艰难岁月相同的,是中山大学等学校在粤北的办学历史过程。在工学院门楼前陈放着当时的长凳,这就是在那时莘莘学子的教学课堂。


(师生一行人在工学院前的长凳上合影)


 下一站是坪石老街的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院的遗址——广同会馆。广同会馆曾是烽火中的学术高地,众多教授、学子在这里讲学、研习。但在1981年,会馆失火损毁严重,仅存一进头门前廊,在这门廊前,教师们与白馆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当年学子们的求学精神,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广同会馆前的武江水域,白馆长还欣喜地介绍道:这是当年毛主席去农讲所经过的地方。站在河边,教师们和白馆长向学生讲解历史,学生们通过研学实践加深了对抗战时期教育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与白馆长在广同会馆前的武江岸边讨论)


 接着队伍来到塘口村肖家湾,探寻中大理学院师生们在抗战时的踪迹。在富有历史韵味的房子、小巷穿梭中,大家来到了朱氏宗祠,也就是理学院当时上课的课堂。白馆长讲述岭南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地理系主任吴尚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等人在此教学的感人故事。抗战时期,物资稀缺,住所课室简陋,但教师们坚持教书,学生们坚持读书,这正是此次研学需要学生们领悟的精神之一。


 

(图左为肖家湾部分房屋,图右为朱氏宗祠)

 

  沿着武江,来到本次研学之旅的终点——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白馆长讲述道:1942年在塘口建立的中山大学第三座天文台是抗战期间中国在抗日后方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天文台,但经劫难如今只剩下平地遗址。天文台旁斜山坡上的草丛随风摇曳但依然挺拔,仿佛当年即使不远处就是战火但依然专注求学的学子们,他们所选择的是走“读书救国路”,用跟前方战士一样的心情来读书,坚信中国抗战必胜,一定要练就硬本领,战争结束后才能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白馆长在讲述天文台遗址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做到“八个相统一”。此次研学之旅,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发挥育人合力,将思政课堂搬到户外,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参与研学的学生在追寻历史遗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将抗战中师生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践行的精神内化于心,激励学生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担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党团与班级建设名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孔晓娟、吴睿珊,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浩教授、袁尔纯老师、冯浩老师以及yl9193永利6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参加了此次实践研学。

 

(文/ 袁楚枫 孔晓娟 袁尔纯  /王海强 李浩荣 卢桂琼 高翔 黄立泉)